內蒙古藝術學院歡迎您!
德 高 藝 美 智 圓 行 方

校 園 往 事

發布時間:2023-05-18 20:56:23  作者:本站編輯  來源:本站原創  瀏覽次數:

校 園 往 事

梁亦寧


記憶有時并不會隨時間的流逝而沖淡痕跡,反而會沉淀在心靈中,歷久彌新。


小琴房

提起小琴房,學院里的很多年輕人恐怕都已記憶模糊,或根本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。然而小琴房卻是我由學生邁入社會的第一個轉折點,在小琴房里生活的大約一年半的時間,就像一道不可磨滅的印記,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。

那時在學院的西邊,大約是現在音樂廳的那個位置,有一棟“E”字形小平房,那就是藝校時代音樂專業學生們練琴的地方。我來的那一年,這排琴房改成了單身宿舍,于是我成了第一批、也是最后一批入住小琴房的老師之一。

走進小琴房,是一條東西向的長長的走廊,由于年代久遠,顯得非常幽深。走廊的南邊是一字排開的一溜兒小門,我住在走廊中間的第9號。屋子非常小,大約不足4平米,且由于專業的需要,每間屋總有一面墻是斜的,所以整間屋子呈現出不規則的梯形。我猜想這就是小琴房之所以得名了。

那時,剛剛大學畢業的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,住在這樣簡陋而狹小的屋子里,卻也并不覺得沮喪,反倒感覺實現了兒時想要擁有一間自己的小屋的夢想。

小屋里的生活單純而質樸,充滿著溫情與浪漫。和朋友聊天至深夜;相約遠足春游;一起去蹦迪,釋放青春的活力。記得有一段時間學院在搞基礎建設,小琴房外就是工地的工棚和食堂。夏天的時候,天氣太熱,房間的窗戶就整天地開著。一日黃昏,我坐在床邊看電視,一個片子非常感人,屋里的我不禁淚流滿面。回頭一看原來窗外已坐了很多人,在和我一起觀看,而且也都在抽泣,屋里屋外哭成了一片,那場景現在想來都令人難以忘懷。

就是在那里,我放飛了自己夢想,也記錄了自己的歡樂與淚水;也就是在那里,我開始學著獨立生活,開始結識許多新的朋友,開始了我獨自面對的人生。


禮堂時代

我剛來學院時,還沒有音樂廳,工會組織歡迎新教工的聯歡會,就在禮堂里舉行。看到各專業的教師們在臺上表演著豐富多彩的節目,那樣投入,那樣放松,我的內心也受到了強烈的感染,完全沒有了剛到這里時的那種陌生感。

那時,全院所有的大型活動都在校園中央的這個禮堂進行,什么迎新晚會,各種舞蹈、音樂類的專場演出,學生活動,大型會議,甚至周末電影都在這里放映。禮堂就像一個制造歡樂的源泉,凝聚著眾多的老師和學生。那時候,禮堂里一舉辦活動,學生們就會像潮水般涌來。記得有一年,幾個熱愛音樂的學生自發組織了一場現代音樂會,水彩畫的海報吸引了眾多的觀眾,禮堂里擠滿了人,甚至墻壁的兩側都貼滿了學生。那火爆的場面不亞于港臺歌星的演唱會,至今讓人記憶猶新。

禮堂里最大的活動就是每年的元旦晚會了,學生工作處和學生會差不多要準備一兩個月的時間,選拔節目,進行排練。晚會的節目質量自然沒得說,就連與觀眾的互動也設計得精妙有趣,讓人難忘。每年的元旦晚會總會有校園明星脫穎而出,成為大家談論的焦點。

不過隨著學院的發展,禮堂已明顯不適應日益增多的教師和學生的需要,禮堂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。在學院40年校慶的前奏曲中淡出了人們的視野,為設施更完善、功能更齊全的音樂廳所替代。


編輯部的故事

那時編輯部在辦公樓四樓的422室,房間很大,陽光透過寬大的玻璃窗照射進來,窗臺上的迎春花在陽光中怒放。我們被滿架的圖書、雜志和報紙所環繞。這里有德高望重、學識淵博的文藝界老前輩,也有勤奮努力、才華橫溢的中青年編輯,融入這樣的集體讓我感到像是來到了一個大家庭。

老前輩們不僅耐心地教導你怎樣做事,并且放手讓你大膽地去工作。在同事們的共同幫助下,我很快就進入了工作狀態,并開始獨立編輯院報的一個版面了。當散發著油墨味的新報紙展開在自己面前時,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與喜悅。

編輯部里的工作是緊張而有序的,約稿、改稿、排版、校對,每個環節都需要一絲不茍,我們認真工作的成果是,連續幾年報協進行的全區報紙質量評選中,我們的報紙都是第一,我們也常常為之而驕傲。

編輯部里的氣氛總是活躍的,智慧幽默的人生感悟,輕松愉快的社會評點,我們常常一邊開心地大笑,一邊會心地思索。各種思想在這里碰撞,各種觀點在這里匯集,編輯部也因此而成了人氣很旺的地方。愛思考,愛寫作的老師和學生們經常過來坐坐,有了新的想法,也愿意過來聊聊,這里仿佛成了師生們心靈的家園。

編輯部里成長著四季常青的綠色植物,我也在這美好的環境中慢慢地成長。編輯部里沒有發生過什么驚心動魄的大事,但在我心里,那里的點點滴滴都是故事。


微信公眾平臺
版權所有 內蒙古藝術學院 地址: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新華大街101號 備案號:蒙ICP備17004919號-1 瀏覽總量 本月瀏覽總量 今日瀏覽總量
欧美激情_区二区三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