練 琴 逸 事
練 琴 逸 事
李 楠
每當我從藝術學院門前經過,望著校園里高大的教學樓、琴房樓、圖書館樓和那氣派的演出廳,還有夜晚絢麗的彩色噴泉,心中便會浮想聯翩,20多年前的學習生活重又閃現在我的眼前。
那時國家經歷了一場劫難,學校剛剛恢復招生。學校的教學設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,琴房、排練室不是門爛得關不住,就是窗戶沒有玻璃,教室里也是缺桌子少椅子,破爛不堪,開大會時,師生們都是席地而坐……盡管如此,我們仍然為自己能進入這座藝術之門,而心滿意足。同學們非常珍惜這難得的學習機會,學習熱情很高,除了上課,便是拼命地練琴,誰也不肯浪費時間。
一
那時,在校生共有三屆,而器樂琴房僅有10幾間,從早到晚課時都被排得滿滿的,沒有一點空余,而我們學器樂的學生,需要大量練琴時間,每天必須有十幾個小時。人多琴房少,如果想多練琴只有早起晚睡,搶琴房便成了我們的頭等大事。有人為了能搶到琴房練琴,凌晨三四點鐘就起床,而有的人則相反,從夜晚練到凌晨一兩點鐘才回宿舍睡覺,琴房的燈幾乎徹夜不熄。記得當時有人早晨去琴房時,發現昨晚沒回去的人,已經趴在琴凳上睡著了。
各個琴房都排了練琴的學生和時間,貼在琴房的門玻璃上,同學按時去練就行了,但也有的琴房有空閑,誰來得早誰就練。有一個拉二胡的同學,為了能搶到琴房,他在頭一天晚上練完琴故意把二胡放在椅子上,譜臺和譜子也都擺放在那里,并且把弓子拉開,做出是練琴中間休息的樣子。早晨如果有人來了,看到琴房的樣子,以為已經有人就不進去了,而他自然輕而易舉地搶占了琴房??墒?,沒過多久,他的這種小計謀就被識破了。
除了學生琴房,老師也有十幾間琴房。老師琴房除白天上課練琴外,一般晚上就不用了。那些和老師關系好的學生,或者是老師的得意門生就有了一種特權,在老師琴房里練琴。他們帶著一臉得意,背著琴出入于老師的琴房,他們背后留下的當然是一片羨慕的目光。
聲樂專業的同學練聲時間不能太長,于是聲樂琴房也成了同學們又一個爭奪的地方,但是,這也不是誰都能進去的,那要看你和聲樂班同學的關系如何了。能去聲樂琴房練琴,那也是令人羨慕的事,于是有的同學便以小恩小惠討好聲樂學生,所以總覺得聲樂同學在我們面前很神氣。
二
除了琴房,宿舍也是練琴的好地方,如果宿舍也沒地方,干脆就在院子里練琴。操場上,院墻邊,房前屋后,花邊樹下,從早到晚都飄蕩著琴聲。南墻下的桃樹林,是同學們最愛去的地方,尤其是春天,桃花灼灼,綠葉榛榛,倚著深紅色的桃樹,懷抱琵琶,充滿了詩情畫意。
那時器樂學生非??炭啵松险n就是練琴,有的人為了多練一會兒琴,每天吃飯去得最晚,也有的人是飛快地將飯吃完,好去搶占琴房。到了期中、期末考試前,人們更是拼命地練琴,甚至不睡午覺。彈琵琶、拉二胡的同學練得手指磨破皮,流著血,每按一個音,都是鉆心的疼痛,即便如此,他們用膠布將手指包住繼續練,也不肯休息一天。
有的同學為了能隨時進入琴房,會突然將門鎖換掉,別人也學他的樣子,加一把自己的鎖,這樣你一把,我一把,一間琴房最少都是兩三把鎖子,最多的五六把。一間琴房門上有五六把鎖,真可謂一道奇特的風景線。
后來,在學校的操場邊新建起了一排琴房,再后來,新的琴房樓建起來了,使所有的學生都能有充分的時間練琴,搶琴房的事件也早已成為歷史。如今提起過去搶琴房練琴的事情,許多人覺著好笑,甚至沒有人相信。是啊,想想也是有些好笑,那時我們為什么那么傻,為什么那么拼命練琴呢?
好笑也好,不相信也好,總之,我們這一代人沒有虛度難得的學習時光,更沒有愧對自己所學的專業。短短的三年,在老師的辛勤培育下,在追逐琴房的苦樂中造就了自己,開拓了自己的藝術之路。
三
內蒙古藝術學校畢業了幾千名學生,分布在自治區各地,也散布在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廣州等大城市,還有的在新疆、青海、西藏。不論在那里,只要知道對方是內蒙古藝術學校畢業的,距離立刻拉近了,覺得那么親切,不再有旅途的孤獨感,即使是上下相隔好幾屆,同樣會自豪地對旁人說:“我們都是藝校的老同學。”
是的,這是一份丟不掉的情,甩不掉的愛,這份情與愛在我們踏入內蒙古藝術學校大門的那天起,便深深地扎在了我們的心中了。
學音樂的同學,不會忘記那棟E字型的小琴房;細細的走廊,小小的房間,那里曾從早到晚飄蕩著悠揚的琴聲和悅耳的歌聲,那里留下了我們少年時代的七彩夢。
學舞蹈的同學,你一定記得那座紅磚大排練室,一面墻的鏡子,曾經映照過我們青春的身影,還有那圈把桿,伴隨著我們度過3年汗水與淚水交織的時光……
還記得嗎?初春時節,桃花、梨花、杏花、櫻桃花、丁香花相繼開放,校園里彌漫著淡淡的清香,引得蝶舞花叢,鳥鳴枝頭。那是我們的季節,我們的春天,在刻苦、奮發中體會著青春的甜蜜與歡樂。
啊,這一切的一切,有誰會忘記?有誰能忘記?
當我們第一天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,雖然面對陌生的指揮,陌生的樂譜,陌生的舞臺,但我們并不緊張,心里充滿了坦然和自信,因為我們是內蒙古藝術學校的畢業生。
我們離開學校已經很久,很久,離學校已經很遠,很遠,然而,我們依然擁有學校給予我們的一切,深厚的藝術修養,熟練的技巧,還有那種藝術家獨有的風度和氣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