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9 7 9 , 北 京
1 9 7 9 , 北 京
孫知行
由于歷史和社會對雷鋒精神的廣泛認同,毛澤東對青年人“三好”要求已深入人心,1973年學校確定開展“學雷鋒,創三好”的主題活動,一搞就是10多年。
為醫治“文革”造成的創傷,治理校園里的臟、亂、差現象,團委和學生會發動全校同學從改善校園環境入手,每月大掃三六九,小掃天天有,很快就把學校整治得干干凈凈。4月5日清明節,進行革命傳統教育,校團委組織了“學雷鋒詩歌朗誦會”,姜志剛、孫雅婷、胡蘭生等22位團員青年滿懷激情地朗誦了自己的詩作。7月1日,朱建華等25位同學光榮入團。7月26日,舉辦學雷鋒經驗交流會,敖登格日勒、劉小西、張明娟等18人在大會上發言。
十一屆三中全會后,學雷鋒活動的又一個春天來到了。同學們嚴格要求自己,刻苦學習,積極上進,自己動手改變校園面貌,植樹種花,美化環境,學校的“學雷鋒,創三好”的活動,開展得轟轟烈烈。1979年4月,自治區教育廳記者站及潘處長到校采訪,隨后,《內蒙古日報》報道了學校學雷鋒的事跡。
1979年5月4日,學校隆重召開了“學雷鋒,創三好”表彰大會,表彰了38個三好學生,5個優秀團員(教工),4個先進班集體。會后,我向校黨委提出了“重獎先進,去北京參觀學習”的建議報告,很快得到了批準。由教務主任包玉山老師和我帶隊,包老師提前趕到北京做安排。
當決定去北京的消息傳開后,大家都很興奮,這是建校以來,從來沒有過的新鮮事,進京的師生更是沉浸在幸福中。
二人臺班的喬二麗本來是已經評上了的三好學生,她更是十分激動,跑到大郵局打電話,把喜訊告訴了家里。家鄉的父老鄉親們給她換好了許多全國糧票,準備了新衣服,一切都準備好了,臨行前她又把榮譽讓給了快要畢業的同學,她就成了那批三好學生中唯一沒有去北京的、含金量最高的三好學生。與此同時,二人臺班的三好學生霍伴柱進北京的喜訊,也在他的家鄉美岱召巧兒氣村不脛而走,很快傳開,引起了不小的轟動。他們村里老一輩的人中有去大寨參觀路過北京的,而因為受表彰專程去北京的,霍伴柱還是第一個人,村里都把他們視為去見大世面的人,十分榮耀的人。
5月10日清晨,湛藍的天空像洗過一樣,東方地平線的上空,飄著幾片彩霞,正在迎候即將噴薄而出的紅日。我帶著剛剛受表彰的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代表一行46人,乘坐學校的大轎車,心馳神往地朝著太陽升起的地方駛去。頭天住在了張家口。
第二天上午,師生們登上了萬里長城,午后游覽了十三陵。下午5時許,汽車由西向東駛進了長安街,在經過天安門的時候,樊司機把汽車開得很慢很慢,坐在南排的同學都站起來,全車廂的人都把目光投向北窗外。
“啊,天安門,看見了,看見了!”車廂內的空氣驟然沸騰起來,像千里迢迢歸來的孩子見到了久別的母親一樣。越想把那熟悉的面孔看個真真切切,而那止不住的熱淚越是不停地淌涌,模糊了視線。面對天安門的那46張笑臉,像荷花映日,格外亮麗,如葵花向陽,分外燦爛。他們心里默祈:夢啊,千萬別醒。天安門看到了自己的優秀兒女,今天也顯得格外莊嚴美麗,光彩照人。
讓我們記下他們的名字:許學東、李楠、張少玉、霍伴柱、郭金生、趙伊利、張偉、趙林平、李偉、張虹、千亞利、塔娜、鄭海燕、亞平、楊麗波、馬瑞霞、楊建民、高向英、白福林、哈斯、呂玉成、趙寶山、那仁岱、諾日布、安計彬、韓忠、李先葉、王向平、達日瑪、曹文艷、鄭淑敏、娜仁托婭、高愛云、郝華、趙淑芳、曹明勝、李有花、趙燕、巴圖、吉日格拉圖、徐建華、劉文林、吳愛君、張美英、張明娟。
第三天的活動,仍然安排在天安門廣場周邊,師生們瞻仰了天安門、人民大會堂、人民英雄紀念碑和毛主席紀念堂,去歷史博物館參觀了紀念周總理的展覽、中越自衛反擊戰展覽和歷史文物陳列,游覽了景山。此后幾天,還先后游覽了頤和園、動物園,參觀了天文館。
14日,聲樂專業的學生去中央音樂學院看課學習,器樂和二人臺專業的同學由包老師帶領去中國音樂學院看課學習,舞蹈專業的師生到北京舞蹈學??凑n,還有幸看了英國倫敦節日芭蕾舞團的排練,原計劃只看半天,舞校的領導十分熱情,安排了一天半。
15日下午,全體師生在天安門前合影留念,隨后參觀了故宮博物院。返校途中瀏覽了大同市的九龍壁、華嚴寺等名勝古跡。
師生們以雷鋒精神學雷鋒,以先進的要求參加學習參觀,活動中自覺遵守紀律,好人好事不斷,對外也展示了內蒙古藝術學校的良好形象。樊魁司機一路吃住在車上,辛勤周到的服務,給整個活動順利進行提供了保障。
18日回到學校。在22日召開的全校大會上,我匯報了赴京參觀學習的情況,韓忠、趙林平、諾日布、郭金生等同學匯報了自己進京學習參觀的收獲體會。李榮儒副書記講話說:“學雷鋒,創三好”活動,為學校教學營造了良好的氛圍,對各項工作都有積極的推動作用,學校看到了共青團工作和學生工作的重要性,這次活動,表明了校黨委以實際行動支持共青團工作和學生工作的決心。
表彰大會開過三天后,我離開了學習、生活工作了23年的內蒙古藝?!,F在又一個23年過去了,我依然十分懷戀那段凈化心靈、編織美好人生的時光。每當有機會回到學校,總愿到矗立在院中央那三棵在學雷鋒活動一開始栽種的松樹下,默默地用心與它對話。站在三棵樹下,就是站在了當年百米林蔭大道東側的北端和以排練室、禮堂為中軸的東側路南端的連結點上,從這里可以環視到當年學校絕大部分建筑設施和場地。留下這三棵樹,不僅留下了歷史見證,也留下了學?,F在僅存的唯一能判斷出當年學校全貌方位的最佳坐標。三棵樹在我們的心目中是那么的神圣和珍貴,愿它蔭澤千年、永遠挺拔。